鬼節不“鬼”,淺談七月半鬼節文化轉自:殯葬手記公眾號 七月十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,又稱“七月半”、“鬼節”、“中元節”、“盂蘭盆節”等。清初期,“中元祭掃,尤勝清明”,可見這是一個相當隆重的祭祀祖先和亡靈的節日。2010年5月8日,“中元節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入選目錄,傳承了千年的節日至今仍得到重視,說明該節日蘊含的民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。 PART 01 佛教的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在佛教中被稱之為“盂蘭盆節”?!坝厶m”指倒懸于地獄中的餓鬼,“盆”意為置供養之盆,“盂蘭盆”是指度祖先脫離地獄倒懸之厄運而置放供品施與僧眾的缽,通俗講,盂蘭盆節就是供養寺廟的活動。 民眾為了求得度脫祖先,供養寺廟而生功德,然后寺廟通過法會等形式把功德轉至施供的先祖,先人獲享功德,升入天界或免受地獄厄難。 經文中供養源于佛陀的授意,供養的方式為造盂蘭盆、供養三寶(佛、法、僧)、抄寫經卷。 故事起源于《盂蘭盆經》中目連救母,目連是故事的主角,也是世間孝子中的榜樣。某天,他入定后游離天上人間,看到父親在天界享樂,卻找不到母親的身影,于是利用人脈關系、上天入地仔細尋找,最后在阿鼻地獄中找到了正在受難的母親,慘狀如腹大如鐘,喉細如針,食入口成火等等。隨后目連經幾番施法、爭斗仍無法解救,最后經佛陀的點化方才獲救,升入天界。 故事的版本很多,有流傳于街頭、民間,也有正統的入藏經典。故事情節也有不同的側重,但表達中心思想基本一致,即孝和慈悲。宗密(定慧禪師)將《盂蘭盆經》的基本教喻概況為四個觀念:“孝順、設供、拔苦、報恩”。 孝順,指侍奉父母,使他們生活富足而不計自己。 設供,指供養,包括供養對象和供品兩方面。供養對象為佛、法、僧三寶,供品飲食、布匹、香花、金銀珠寶等,也有直接供奉給先祖如食物、紙衣、紙錢等。故事中,佛陀告訴目連,子孫使用任何辦法都無法報盡父母給予他們的恩情,唯有集體供養才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海,享天界之樂或實現輪回。 拔苦,脫離地獄厄難升入天界,通過供養借助于僧人這個中介幫助先祖脫離地獄之苦。 報恩,子孫供養佑助先祖、供奉祖先等都是報恩。為了強化報恩的必要性,部分故事中列出了父母的十大恩,如懷胎守護、臨產受苦、生子忘憂、咽苦吐甘、回干就濕、哺乳養育、洗濯不凈、為造惡業、遠行憶念、究意憐愍(同“憫”)。 世人希望能通過超度亡魂使祖先脫離地獄之苦,回歸到家族中來,成為后輩供奉的先祖,享受后輩的衣食供奉。 七月望日,正值秋收之際,豐收時節。借助于這樣的方式,先祖獲得了身份的轉換,由四處飄蕩的厲鬼轉變為受人尊敬的先祖,魂兮歸來,與家人一起享受豐收的喜悅和成果。 正是這樣樸素的愿望需求,在佛教救世流行的年代,又與僧眾安居終了這個時間吻合,使僧人成為子孫和祖先的中介,促進交換的完成,即世人供奉寺廟及僧眾,僧眾超度亡魂完成世人心愿。 盂蘭盆節不僅是孝順的教誨,也是佛教中因果論、業報的傳教目的。孝順、祭祖的傳統習俗借助于佛教更加莊嚴盛大,深入民心,而佛教借助于根基深厚的民俗獲得進一步發展。二者的融合,或者說佛教本土化,促進了佛教的壯大。如在唐代,盂蘭盆節成為自普通百姓至上層權貴都認可的節日,一度極致狂熱,即便是在滅佛的年代,民間對盂蘭盆節的追捧都未受到重大影響。 盂蘭盆節的意義是佛教與我們生死信仰、祭祖文化相融合的結果,雖說盂蘭盆早存在于佛教經文里面,但若據此認為盂蘭盆節起源于佛教,這種說法,我認為是有失偏頗。 PART 02 道教的中元節 唐代時,將上元、中元、下元這三元日設為制度化的節日。上元為正月十五,屬于天官,主管賜福;中元為七月十五,屬于地官,主管赦罪;下元為十月十五,屬于水官,負責解厄。 中元這一天,地官赦罪,鬼門大開,祖先、神仙、惡鬼等都有機會返回人間。因此,祭祖的時候還要祭祀鬼魂野鬼,以防止他們搶奪供奉給先祖的物品,如民間“燒孤衣”的習俗。 講故事易于傳道設教,佛教有目連的故事,對于土生土長的道教也有類似的故事(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),但故事的結局基本上是一致的,即唯有集體供養才能解決信眾的需求。 民眾并不排斥佛和道,認為二者都靈驗有效,最終二者在這一天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。道教在儀式上除了供養先祖、神祗,還有懺悔儀式。懺悔儀式主要是讓后代不忘祖上恩德,也自省己過,這一點在現實中更具教化意義。 PART 03 民俗中的鬼節 “春曰礿,夏曰禘,秋曰嘗,冬曰烝”,四時之祭早于制度性宗教,其本源就是敬祖、尊祖。此時,新谷和時果已成熟,首先將其用來祭祀祖先,追念他們對家族發展的恩德,否則“不為人之道也”?!疤熳訃L新,先薦寢廟”,秋嘗祭祖自天子至百姓,已成為固定節日所舉行的儀式,這是我們自古就有的“祖先崇拜”。 這一日,人、鬼兩界得以相通、交互的機會,這與佛、道(制度性宗教)并無多大關系。本質上而言,這是遵從了祭祖的傳統,是對死及死后歸宿信仰的忠誠。 佛、道的加入,僅僅是增加了祭祖的地點,如道觀和寺廟,作為道士和僧人這個媒介又提高了祭祖質量和效率,使祭祖的目的在民眾心理上有了捷徑和保證。因此,無論是仙公煉度還是阿難施舍,世人不關心其是從釋從道,只為濟度幽冥。另一方面,也體現出民俗信仰的寬容性和包容度。 總之,供奉的物品因璀璨而閃耀,參與的人因敬畏而戒懼?;曩鈿w來,鬼到先祖的轉化,進而教化有成,秩序井然,民德歸厚矣。 (完,成都祥和殯儀服務公司轉發自殯葬手記微信公眾號)
文章分類:
成都喪俗
|